文明塔在三饶古镇东南方一公里的塔山上。据县志载:“塔分七层,高五丈。底层周围长六丈五尺,厚六尺八寸,门宽三尺二寸,用青砖条块砌成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(公元1698年)三月。由王益聪鼎建四层,工未就,后康熙四十七年由县令郭于蕃捐建七层竣工。”塔建成镌一石碑,上题“新事隐语”四个字,碑文是首五言诗,诗云“天高一望空,水至青如许,悬看本无心,贪多贝应去,横目点离州,廓上开新宇,竿头竹已非,水草翻无羽,同船话相告,土草合为侣,健儿欠失人,木侧堪乔举……”。粗看颇为费解,仔细推敲,原来是一首谜语诗。其意是:“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蕃造塔建桥”。195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五百元进行修葺。1993年省、县人民政府再度拨款修缮。
文明塔对联:
文明已授青藜杖
科甲联绵报士心
该塔于1981年7月10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潮州三饶古城南门外二华里的河门山(即塔山),北倚独峰插天的望海岭,南连脱缰而去的天马山,山巅之上有座古塔,山之北麓有双流古寺,寺旁曾立镌刻着南宋状元王十朋提写十六字预言的“梅溪石碑”,西北山麓有“九曲仙踪”,溪边有由七条榕树根并排横跨溪面的“七溶飞渡”,构成了古城的独特胜景。
站在塔山之巅,清风拂面,薄雾如纱,宛若乘坐一艘大船,在云山雾海之中遨游,文明古塔直插云天,酷似一根桅杆,稳镇船中,乘风破浪,泰然自若。俯视山下,绿水溶溶,绕山而过,阡陌交错,渠道纵横,田畴铺绿,村庄星罗棋布,楼房栉比鳞次,一片宁静安详。远眺群山,郁郁葱葱,浩渺的汤溪水库,碧波荡漾,青山绿水,交相辉映,令人心旷神怡。
据《饶平县志》载:文明塔,“塔分七层,高五丈。底层周围长六丈五尺,厚六尺八寸,门宽三尺六寸,用青砖条块砌成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三月,由王益聪鼎建四层,工未就,后康熙四十七年(1798年)有县令郭于藩捐建七层竣工。”塔名“文明”,寓意“文章”、“昌明”之义,冀望子孙后代知书识礼,代出人才。塔落成之日,郭氏立了一块一人高的石碑(据传此碑立于衙内,今去向不明),上题“新事隐语”四个字,碑文则是一首五言诗。诗云:“天高一望空,水至清如许。悬看本无心,贪多贝应去。横目点离州,廓上开新宇。杆头竹已非,水草翻无羽。同船话相告,土草合为侣,健儿欠失人,木侧堪乔举。”粗看颇为费解,但仔细推敲,原来是一首谜语诗,每句一字(第五句二字),连起来便是“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藩造塔建桥”13字。195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。1993年省、县人民政府再拨款修缮。
因何建塔?据说是为了培文风以昌文运,塔联曰:“文明已授青藜杖;科甲联绵报士心。”可见郭于藩在此建塔,无非是要继承与弘扬先贤的教诲,仿东汉刘向的“专精覃思”,冀望子孙后代出类拔萃,多出俊彦,得中榜首。如此美好愿望,诚足称道。郭于藩还捐廉立租五十余石,用以对三饶周边学有所成的士子的褒奖。这确也有了良好的收效,自建塔之后的二百年里(至清代末期),饶平得中的25名文武进士中,元歌都(三饶)就占了19名;举人119名,三饶就占了77名。近、现代的名士俊彦,出身于饶平者,更是不胜枚举。
文明塔,经受过几许飓风暴雨的侵袭、历经几许闪电雷霆的轰击、饱受战乱烽火的洗礼,昂然挺立于山巅之上,雄伟壮观。抗日战争时期,潮汕平原大部分县城,惨遭日寇铁蹄蹂躏,唯独饶城安如泰山。侵略者莫奈我何,只好派飞机轰炸,然而亦只能擦去塔脚一小片皮,文明塔和山城却归然不动。古塔与青山同在,它那“刺破青天锷未残”的精神,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