僻处深山往往意味着愚昧落后,而饶平三饶却不是这样。它躲在层层叠叠的深山后面,整个小镇地势高低不平。走在大街上,就像在上山;在小巷里穿行,这边一棵大树,那边一个池塘,处处带着山林痕迹。大路脚边横着一排屋顶,前门和后屋隔着四十五度的卵石梯,连相邻屋子,也是欹斜不平,好像呆在翘翘板上。饶平是文化渊源绵长的地方。这里处处是古迹,最出名的就是古奥奇伟的道韵楼。最能引发人幽思的大约是处在宫仔坎附近的打破鼓了。听说当年莫二娘的冤魂得到李老三的帮助,在打破鼓实行了复仇。当然,也少不了要说说这里的塔山。
进入三饶的路,高低起伏,就像过山车,而且别无坦途。无休无止向深山里钻的路,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失。等到过了汤溪水库,才守得云开见月明。等到你抬头一看,看见高踞在山顶的一座古塔,你就知道,你已经到了三饶入口。
上塔山看塔,前山后山都有路。从山后的小路上去,要曲折悠长些。小路下面,就是林木杂沓的陡峭山崖,地势一直向下沉,沉到谷底碧沉沉的溪水里去。在小路上,只听到隐隐约约的溪声,那溪水由于遥远,就像静止不动一般。晨曦升起的早晨,对面山上薄雾迷蒙,那根根戟立的萧疏树木就如同埋伏的千万甲兵,自有其吞吐万里的气势。剩下的路,就在山坡上蜿蜒前进。
如果你想要单刀直入,也可以从前面山脚下直接上山。像小喷泉似的四处喷射绿意的灌木,伏在地上四处蔓延的野草,厚厚积在地上的落叶,一起散发出林野的芳香。这里有不少松树。一棵棵松树,像披着鳞甲的龙,从地上直插天空。从散落着褐色松针的山道上向上看,只看见稀疏的枝叶,像张开的须髯,播扬着飞扬的刚烈。由崎岖不平石板组成的路,确凿无疑直向上延伸。绝不像山后的路那样亦幻亦真。走到尽头,看见一抹平台,一座巍巍古塔就矗立在眼前。
这座处于三饶古城南门外二华里山顶的“文明塔”,是“清初康熙四十七年(1708)县令郭于藩继王益聪首建未竟之业建成的。塔七层,高五丈,基围五丈六尺,全用青砖灰砌成。巍然几屹立,极为壮观。”塔的两侧有门联曰: 文光已授青藜杖 科第联绵报士心。可见古先贤在这里立塔,是为了倡导文明,期望子孙后代读书上进,光耀门楣。这种为科举读书的观点,在现在看来自然有其局限性。同时,它也写照了封建时代的父母官对一方百姓的殷殷厚望。
在塔下细细察看,可见砖墙上已有不少风雨剥蚀的痕迹。青色黑色的苔迹,成了塔上必不可少的点缀。塔低处有缺损,不少砖被盗走。这跟一件趣事有关。
阳光升起的时候,塔的影子就被拉得老长,投在下面一个村落上。传说这个村在风水上属“蟹地”,而塔的影子就像一根撬棍,把“蟹壳”撬开,导致风水精华“蟹膏”流出来了。“蟹地”周边的人大多长一口黄牙,就是“蟹膏”染出的。为此,那里的乡民很不忿。就在夜间偷偷上山,千方百计要把塔拆掉。无奈塔身极为坚固,也就不了了之。到后来,许多三饶人外出谋生,眼界宽了,见识广了,就把它跟“打破鼓”一起,当做有趣味的传说。
现在,它是悠久文明和乡情的标尺。它指引着一代代的三饶人走出深山,融入到外面的时代潮流中去。同时,它又牵引着一代代思乡的游子,回到故乡,在古旧的族谱上写下难忘的一笔。走出深山的三饶人,离开家乡时,最后深深一瞥就是塔山;回乡的人,走到这个山坳,第一眼就是塔山。